尼·米·普尔热瓦尔斯基(Nikolai Mikhaylovich Przhevalsky),1839年出生于俄国斯摩棱斯克省的一个小庄园主家庭,自幼便对大自然充满热爱,厌恶城市生活。他的家庭背景为他日后的探险生涯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条件。
早年生平方面,普尔热瓦尔斯基在1855年毕业于斯摩棱斯克文科中学,之后进入俄国军队服役。1861年,他进入俄国总参谋部军事学院学习,并在1863年前往当时俄国控制下的波兰担任中尉。在波兰期间,他广泛阅读地理学方面的知识,深受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洪堡的影响,决定日后前往亚洲大陆旅行。
普尔热瓦尔斯基的人生履历丰富多彩,他的探险生涯主要集中在19世纪中后期。从1867年至1869年,他对乌苏里边区尤其是中俄边境地区进行了全面的系统考察,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和动植物学知识。这次考察不仅为他赢得了声誉,也为他日后的亚洲探险奠定了基础。
普尔热瓦尔斯基的主要事件之一是他的四次亚洲探险之旅。从1870年至1888年,他先后四次来到中国,探险中亚腹地。这些探险之旅不仅展现了他无与伦比的荒野激情,更彰显了他卓越的旅行本事和地理勘察才能。在他的探险过程中,他坚持进行地形测量,精准绘制地图,同时详细记录所见到的各种动植物,采集标本。
普尔热瓦尔斯基的首次中国之行始于1870年11月,结束于1873年9月。他的行程往返于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分为两个阶段。在这次探险中,他收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包括鸟类二百多种、哺乳动物四十余种、昆虫标本三千多件以及植物五百多种。此外,他还对黄河水源进行了系统勘察,成为中亚探险史上第一个深入黄河与长江上游的欧洲人。
普尔热瓦尔斯基的探险活动不仅为绘制可靠的中亚地图奠定了基础,也为中亚地区地理学、民族学及动植物群落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他的探险成果在俄国乃至整个欧洲都引起了轰动,为俄国在中亚的军事行动与调查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普尔热瓦尔斯基的探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探险过程中,他面临着资金短缺、语言障碍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等重重困难。但他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卓越的才能,克服了这些困难,取得了丰硕的科学考察成果。
普尔热瓦尔斯基的亚洲探险不仅是他个人的传奇经历,更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壮丽篇章。他的探险成果不仅丰富了人类对中亚地区的科学认知,更为后来的探险家和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
在普尔热瓦尔斯基去世之后,俄国作家契诃夫在纪念文章中这样评价他:“一个普尔热瓦尔斯基或者一个斯坦因就抵得上几十个学术机构和几百本好书。”这句话不仅是对普尔热瓦尔斯基个人的高度评价,更是对他探险成果和科学精神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