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界,弗里德里希·阿尔伯特·兰格(Friedrich Albert Lange)是一颗隐匿却耀眼的星辰。他于1828年9月28日出生于德国瓦尔德的一个神学家家庭,这个小镇位于索林根附近。兰格的家庭背景为他日后的哲学探索奠定了深厚的宗教与学术基础。
早年,兰格随父亲侨居瑞士,这段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视野,也让他有机会在苏黎世和波恩大学深造。在这些学府中,他系统地学习了哲学和经济学,为他日后的学术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852年起,兰格开始在科隆大学、波恩大学和杜伊斯堡大学任教,传播他的哲学思想。
兰格的哲学思想深受康德的影响,但他在康德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他试图从生理学的角度论证康德的认识论,认为认识形式的生理结构先验地赋予经验,从而否认了“物自体”的客观存在,将其视为一个“极限概念”。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也为他赢得了新康德主义主要代表之一的地位。
然而,兰格的学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19世纪中叶的德国,政治环境复杂多变,政府对教师的政治活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由于兰格积极参与政治,抨击政府专制统治,要求政治和社会改革,他被迫辞去了教职。但兰格并未因此放弃,他转而开始新闻写作,继续为民主和自由发声。
在1864年至1866年期间,兰格担任德意志工人协会联合会常设委员会委员,积极参与工人运动,为工人的权益和解放事业贡献力量。同时,他还担任《下莱茵河信使》的编辑,通过媒体平台传播他的思想和观点。
1866年,由于不满德意志的现状,兰格移居瑞士温特图尔,成为瑞士多家民主派报纸的撰稿人。同年,他发表了新康德主义哲学代表作《唯物主义史》,书中他接受了唯物主义方法论,但拒绝了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有些真理是不可知的。这一观点体现了他在哲学上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尽管兰格在学术和政治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他的生活却相对低调和默默无闻。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念,为真理和正义而奋斗。1875年11月21日,兰格在马尔堡大学逝世,但他的思想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弗里德里希·阿尔伯特·兰格的一生是默默耕耘的一生,他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故事告诉,真正的思想家不仅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更要有坚定的信仰和勇气,为真理和正义而奋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