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世纪初叶的德国,一场深刻影响欧洲历史进程的变革正在悄然酝酿。1410年,尽管宗教改革的实际大规模行动在随后的几年中才全面展开,但正是这一年,马丁·路德开始了他的思考与探索,最终引领了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的起因复杂多样,但最直接的原因是教会内部的腐败现象和对信徒的剥削。中世纪晚期,天主教教会积累了大量财富,高级教士往往过着奢侈的生活,而普通信徒则承担着沉重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出售“赎罪券”的做法,更是让信徒们深感不满。马丁·路德,作为一名虔诚的修士和神学教授,对此深感忧虑。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大教堂的门上张贴了《九十五条论纲》,对教会出售赎罪券的行为提出质疑,并呼吁回归圣经的原始教义。这一举动迅速引发了广泛讨论,不仅在德国,整个欧洲都为之震动。路德随后发表了一系列著作,如《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基督教徒的自由》等,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宗教改革思想,主张“因信称义”,即信仰是获得救赎的唯一途径,而非教会的中介。
马丁·路德无疑是这场运动的领袖。他出生于德国埃斯勒本的一个农民家庭,后成为神父和神学教授。路德以其坚定的信念、深邃的思想和雄辩的口才,赢得了广泛的支持,成为新教的奠基人。
路德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废除教会特权,提倡信徒可以直接阅读圣经以理解上帝的旨意,反对教会的世俗化和对信徒的经济剥削。这些思想在当时极具颠覆性,引发了教会和世俗统治者的强烈反应。
宗教改革运动迅速蔓延至整个欧洲,分裂了天主教教会,产生了多个新教教派,如路德宗、加尔文宗等。这不仅改变了欧洲宗教版图,也对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增强了民族意识,为欧洲近代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它也推动了教育普及和印刷业的发展,加速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世俗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