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纪中叶,英格兰正处于农奴制度压迫的沉重时期。连年的战争、税收加重以及封建领主的残酷剥削,使得农民的生活日益困苦。加之1370年代初期遭遇严重饥荒,农民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此外,当时的英格兰国王理查德二世在治理国家上缺乏经验,其政策也未能有效缓解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了农民的愤怒。
起义于1375年5月底在英格兰东部的埃塞克斯郡爆发,迅速蔓延至全国。起义领袖托马斯·瓦特·泰勒(Thomas Watt Tyler)是一位富有魅力的农民领袖,他提出了减少税收、废除农奴制度以及恢复农民权益的口号,赢得了广大农民的响应。起义军一路上攻克城堡,俘虏了不少封建领主,声势浩大。
关键人物包括起义领袖托马斯·瓦特·泰勒,以及支持起义的肯特郡的农民。关键事件包括起义军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前集会,要求与国王理查德二世直接对话。尽管理查德二世最初拒绝,但在起义军的强大压力下,他最终同意在史密斯菲尔德与起义军进行谈判。
起义军在史密斯菲尔德集会上提出了详细的改革要求,包括减轻税收、废除农奴制度、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等。然而,就在谈判即将取得成果之际,一名起义军领袖被谋杀,引发了双方的暴力冲突。起义军虽英勇抵抗,但最终在国王军队的进攻下溃败。
起义失败后,理查德二世虽然表面上承诺要改革制度,但实际上并未采取实质性措施。托马斯·瓦特·泰勒等起义领袖被处决,许多参与起义的农民也遭到了残酷镇压。尽管起义被镇压,但它却揭示了英格兰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为后来的社会改革埋下了伏笔。
1375年英国农民起义对英格兰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引发了人们对农奴制度的广泛讨论,也促使国王理查德二世开始反思其统治政策。尽管起义未能立即改变农民的悲惨处境,但它却为后来的社会变革提供了动力。在起义后的几十年里,英格兰社会逐渐出现了一些改革措施,以缓解社会矛盾和改善农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