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改革者:荷兰的德西德里乌斯·埃拉斯谟与宗教宽容

德西德里乌斯·埃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1466年10月27日—1536年7月12日),又称伊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今荷兰和比利时)的一位杰出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神学家。尽管他的名字在大众中可能并不如雷贯耳,但他在推动宗教宽容宗教改革方面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家庭与早年生平

埃拉斯谟出生于荷兰鹿特丹的一个神父家庭,是私生子。他的父亲是一名天主教神父,母亲则是一位医生的女儿。早年丧母的他在大教堂学校接受教育,十二岁时便精通古典文学。1486年,他被送入鹿特丹附近的修道院,尽管不喜欢那里的生活方式,但他仍然奠定了良好的教育基础。

人生履历与主要事件

1492年,埃拉斯谟被坎柏里主教按立为教职,但他从未担任过教堂神父,而是担任主教秘书。1495年,他进入巴黎大学进修神学,并接触到了人文主义思想。在古典文学方面,他热爱西塞罗(Cicero),在教父文学中则偏爱耶柔米(Jerome)。

1499年,埃拉斯谟访问英国,结识了当时的政教要人,包括黎泰谟、托马斯·莫尔和圣保罗大教堂的首牧寇勒。寇勒教导他,神学必须从枯燥的经院学派回到圣经,从教条进到实践的智慧。因此,他在牛津大学修读希腊文。

1506年至1509年,埃拉斯谟前往意大利,深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并在都灵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1509年,他再次回到英国,住在莫尔家中,撰写了《愚人颂》。此书在他有生之年至少再版二十七次,深受读者喜爱。

1511年至1514年,埃拉斯谟在剑桥大学任教,教授希腊文和神学。1514年至1521年,他定居于比利时的鲁汶,在那里有一所特为研究圣经文字的新学院。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希腊文版的《新约》,改正了拉丁文《圣经》中的许多错误。

宗教宽容的倡导者

尽管埃拉斯谟终生都是一个天主教徒,但他尖锐地批评了当时他认为骄奢过度的罗马天主教会,甚至拒绝接受后者授予的枢机职位。在《论死亡之准备》一文中,他声明了自己的观点——永久生命的保证不在于教堂中的圣礼和仪式,而在于对基督赎罪的信念。

宗教改革运动中,埃拉斯谟对马丁·路德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路德曾钦佩并渴望结交他。然而,两人后来交恶,路德发表了《论意志的捆绑》来反驳他,此后埃拉斯谟公开指责路德的文章为野蛮的书。尽管如此,埃拉斯谟仍然主张宗教宽容,认为教会应该进行内部改革,而不是采取极端手段。

德西德里乌斯·埃拉斯谟作为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的一位杰出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神学家,不仅在宗教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是宗教宽容的积极倡导者。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欧洲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