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1629年4月14日出生于荷兰的海牙,是著名外交家和诗人康斯坦丁·惠更斯的第二个儿子。他的母亲苏珊娜·范·巴尔勒是一位出身名门的女性。惠更斯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人文主义教育,并在父亲的熏陶下,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惠更斯在1645年至1647年间,于莱顿大学学习法律与数学,后转入布雷达的奥兰治学院深造。在求学期间,他受到了阿基米德和笛卡尔等人的深刻影响,致力于力学、光学、天文学及数学的研究。惠更斯自幼聪慧,13岁时曾自制一台车床,显示出很强的动手能力。
1655年,惠更斯获得了昂热大学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1661年,他首次访问英国伦敦,与著名科学家波义耳交往,并制造了第一台抽气机,进行了许多实验。1663年,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第一个外国会员。1666年,法国皇家科学院成立时,他被选为院士。
惠更斯最为人所知的贡献之一是他对行星运动的研究。他发现了土星光环和土卫六,这一发现对天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他还观测到了猎户座星云,对天文观测仪器进行了改进,提高了观测精度。
在物理学领域,惠更斯提出了摆钟理论,并发明了第一台摆钟,这一发明极大地推动了计时技术的发展。他还对弹性体碰撞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动量守恒原理。在数学方面,惠更斯对平面曲线如悬链线、曳物线、对数螺线等进行了研究,并在概率论和微积分方面取得了成就。
在光学方面,惠更斯提出了光的波动说,并建立了著名的惠更斯原理。他反对牛顿的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以波动形式传播的。这一观点为后来的光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惠更斯晚年居住在荷兰,继续进行科学研究。他体弱多病,但始终致力于科学事业,终生未婚。1695年7月8日,他在海牙逝世,享年66岁。他将所有的手稿都捐赠给了莱顿大学,遗产则赠给了弟弟的儿子们。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是一位鲜为人知的智者,他的科学贡献不仅推动了天文学、物理学和数学的发展,还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他的生平经历和科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科学的奥秘。